钝感力是什么意思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
这是面对困难的一种耐力
是厚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
(提升认知)
钝感力
是积极向上人生态度

钝感力五项铁则

1.迅速忘记不愉快的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也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忌妒讽刺充满感恩的心

5.面对表扬,不得意忘形

如何提升钝感力

1.
换个角度去看待事情
当你纠结在一件事的时候,换个角度看,
可能这件事没有你想像的严重

2.
别想太多,行动起来会更好
有时候我们容易花太多时间去猜测别人的想法,
不如直接去询问对方得到解答

3.
事情没你想的严重
人生很长,
一件小事带来的影响往往没有你想像的严重

4.
减少你的危机感,多往好处想别在失败后全盘否定自己,
机会不会只有一次,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钝感力

是终结内耗的高级能力

东方财富认知思维笔记

什么是钝感力?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感觉ta每天都会纠结好多东西,不断分析别人的眼光、语气,大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01.

小A便是这样的人。她每天都会纠结一些很细碎的事情,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例如,和别人聊天时,因为聊的话题不太懂,跟不上,过后便很担心别人会觉得她敷衍没耐心;

交上去的工作,上司说还是有个地方要改改,她就会感觉自己工作要不保了,前途无望了;

和刚交的男朋友聊天时不小心用了比较粗鲁的话语,让她很担心对方会不会觉得自己没礼貌然后跟自己说拜拜……

小A常常为此烦恼:因为一件小事而想很久,觉得心很累,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去想。想要改变也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于是又开始了一轮对自我的检讨。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认为,对于抱着这样思维模式的人,提高自己的“钝感力”会是让自己“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的关键。

他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迟钝,而是指“心态上的迟钝”。

这种迟钝,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外界过多负面信息时,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开关关掉,尽量保持平静,或冷静旁观、或屏蔽情绪,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能力。

拥有钝感力的人往往与高敏感的人相反,不会过多去思考他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对于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也不会揪着不放。

在他们眼中,当下面对的事件以及事件的影响,自己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件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情绪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02.

那么,对于当下,

学会钝感力能带给我们什么?

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钝感力与心理防御机制——理智化相似。

有的时候处于某种特定情境时,自己投入太多的情感,可能会给我们自己造成“压力山大”或干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此时若是能将情绪屏蔽,代以绝对的“理性”,可以让我们不必处理由之引发的压力和焦虑,这便是理智化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同样的,选择钝感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将自身的情感感应器的阈值调高了,以此来减少自身的情绪反应。

当下,互联网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也就能更加实时地影响我们的情绪。

我们容易看到超出我们生活范围的社会议题,这在丰富我们信息面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情绪反应。我们对事件发声、参与讨论;

对他人共情、愤怒、伤心之后会发现事件的背后可能是个体难以撼动的现实,无力感也就随之而来。

被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所捕获,被弥漫的焦虑所影响甚至吞噬,是许多人当下的真实感受。

这时候,适时将伸到外部世界的敏感触角收回,少一些情感的拉扯,让自己变得“钝”一点,给自己竖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将自己从生活中暂时抽离,以此来让自己能够好好地生活、工作。

正如《钝感力》中写道“钝感虽然给人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确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②有时候,钝感是回到自身

我们每个人的注意资源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到外界,过度关注外界的变化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变化失去了觉察。

外界对我们有那么多的期待,父母期待我们能做个优秀的孩子,上司期待我们能交出出色的成果,朋友期待我们能善解人意,伴侣期待我们能提供高质量的关系……

当我们总把关注点放到外界的期待和目光时,我们会害怕辜负期待,害怕别人的失望,害怕不好的评价,于是勉强自己,训诫自己、消耗自己来满足期待,但内心却一直交织在焦虑和空虚中,总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还是会让别人失望,还是不够努力。精力花费在自我斗争中,即使已经获得很多,仍然感到空虚,仍然感到缺失。

这是因为对外界的过度敏感会让我们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丧失了对自我的主动权,生活忙忙碌碌,却难以感受到安心和踏实。

这时候,所谓的钝感力,是学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不再执着于外界、他人的评价,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内心。

学着对气氛“钝”一点,学着对外界眼光、期待“钝”一点,这样在做决定、做选择时能排除一些外在的声音,多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由自身意志出发,自发去思考、自发去做。

光是从自己内心散发出来的,而不用依附于任何人。学会自我关怀,掌握了自己和生活的主权,才是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源泉,也是抵挡虚无感的最好武器。

学会了钝感,就学会了注重自身的能力。

03.

钝感与敏感

钝感与敏感,看似是线的两端,截然不同,但两者却是相融的。

敏感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共情力、想象力、感受力,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很珍贵。敏感能让我们对他人保持同理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让自己受伤害。钝感不是敏感的反义词,它们是掌握情绪的不同方式。

一位过于敏感的人,心里往外伸的触手太多,得到的刺激太多,会让内心布满创伤;而过于封闭自我,用钝感来隔离真实世界和自我的人,则会让自己面目模糊,走入与世隔绝的僻径。

电影《灿烂人生》的哥哥马里奥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不相信婚姻,回避关系,是他的人生哲学,对于一切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号,他通通选择回避,视而不见。

马里奥知道佐珍喜欢自己,频频望向自己,等待他的回应,但他只敢全程躲闪,假装自己看不懂眼神中藏着的爱意;习惯回避关系,即使邂逅了心动的人,也只用谎言来隐藏自己;选择离开乐观温暖的弟弟,一人踏上孤独的成长之旅……

随着一次次的回避、拒绝关系,马里奥变得越发孤僻,不愿坦露自己的内心,用疏离的社会关系来隐藏自己,但也让真实的自我藏得太深,连自己都无法看清。而封闭久了的人,有时候会忘记该如何重新面对关系。

得知父亲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站在家门口的他即使心中满腹情绪,但也无法表露,最后选择逃走;硬着头皮在平安夜回家团聚,却始终无法融入;孤独一人时想联系心动的人,但已得不到回应。

心中明明渴望建立关系的马里奥却总是把他人挡在外面,没人能够看见他,体验到极致孤独的他最后选择自我毁灭。

完全摘除敏感只保留钝感的话,人会变得麻木,甚至变得封闭。只顾给自己套上保护的屏障,却也失去了与他人建立真实关系的机会。

敏感与钝感,两者之间的相融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学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既不错失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摒弃掉不必要的外在声音,活出自己的人生。

ijin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