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阶层跃升金字塔的重点

将精力和心思
全都放在事业和搞钱上
通过努力跻身社会中上层家庭
(认知觉醒)
天选之人
家庭背景助力或上流人士青睐

本推文主要探讨以下两点内容:

1、实现阶层跃升的“重点”;

2、做题家和中产阶层的困惑。

先从下面这张中国社会阶层划分图说起:

我们从金字塔的最底层起步,在层层攀登的过程中,当今社会阶层跃升的重点都是什么呢?

东方财富认知思维笔记

第一个重点是——劳动

只要愿意付出汗水和辛劳,就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脱离没有收入来源依靠救济的窘境。

依靠劳动,人们可以从贫困人群,晋升到体力劳动者的阶层,也就是从这张图的第9层,上升到第8层和第7层。

比如,一位没有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土地和家畜,通过种地和养殖获得收入,实现了自食其力。

再比如,一位农村的青壮年来到城市,进入建筑工地当搬砖扛水泥的工人,加入工厂当流水线普工,亦或者做点小买卖,获得工资和收入。

大部分人都认同“勤劳致富”和“按劳分配”的道理,吃苦耐劳也是中国人的“优良品质”,所以这一点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问题。

可还是有个别人习惯于“寅吃卯粮”、“坐等天上掉馅饼”乃至“去偷去抢”的操作。

农村的扶贫干部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贫困钉子户”,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就是不愿意付出劳动,给的种子和牲畜直接吃掉,把扶贫和低保当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稳定收入,总之就是不干活。

包括一些小偷小摸的,喜欢在麻将桌和牌局上梭哈的,在彩票和球赛前做白日梦的,内心希望“不劳而获”,反倒穷困潦倒和债台高筑。

西方世界这样的人也有不少,而且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大多不错,失业人员和流浪者有足够的救济,会出现不想工作,只想拿救济金过活的人。

下一个重点是——教育

“教育”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底层→中产的必然路径,是晋升到金字塔第6层最主流的道路。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学历和文凭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多寡,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无数中国人“寒窗苦读”。

中国很多小镇做题家,就是通过付出“寒窗苦读”的辛劳,通过教育跻身中产的人士,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对于企业老板也是一样的,当社会度过最初的混沌状态后,泥腿子出身的老板会越来越难创业,有良好教育经历的人,才能创办科技含量高的公司。

当然,那些依靠“特权”和“后台”的企业例外,再没文化的老板,也无需担心这类企业的经营问题。

做题家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是什么样的?

或者是乡镇农村的平房和田地中,或者是县城小城市的老式小区中,看着身为体力劳动者的父母在种地打工中挥洒汗水,对于父母“好好学习”的嘱托懵懂不解,但还是做了听话的好孩子。

做题家们再看一下,自己进入社会后是什么样的?

工作在高大上的写字楼或者现代化的工厂里,担任程序员、工程师、HR等白领职位,吹着中央空调,蹭着免费wifi,端着奶茶咖啡枸杞保温杯,对着工位上的显示器敲敲打打,活成父母眼中“孩子出息了”的骄傲。

这就是教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一直是“读书无用论”的坚决反对者,无论是获取知识、拓展眼界、还是功利性的拿学历和文凭,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当然了,在孩子看来,自己并没有父母眼中那么光鲜亮丽,不过是浪浪山中一个平凡的小猪妖,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格子间和鸽子笼罢了。

关于做题家和中产阶层的困惑,将在下一部分阐述思考。

从金字塔的第6层到第5层,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跻身社会中上层家庭,就要复杂和困难的多了,路径也变得不再单一。

不过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要愿意将精力和心思全都放在“事业”和“搞钱”上,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实现这一步的。

比如,在某个细分领域不断深耕,成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到了三四十岁混上个主管或者经理,管上一二十号人的工作安排,还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认准某个领导抱它的大腿,无条件满足它在工作乃至生活上的要求,换取领导的提携,混个小管理也不成问题。

再比如,在一家论资排辈的单位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四五十岁总会混上个一官半职,虽然只是芝麻小吏或者虚衔,但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能和上流人士在酒局上聊两句,打探些消息。

但是,从金字塔的第6层到第5层,需要付出的牺牲就要大得多了,远非“勤劳致富”和“寒窗苦读”可比。

或者是不要命式的工作付出,把996当做日常,把卷王当做目标,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领导有所吩咐,马上飞奔到公司,完成领导交办的一切工作。

或者是人际关系上的苦心经营,在酒桌上把啤酒白酒喝到吐,说出的每句话都掂量许久害怕说错,参加大量的利益社交活动,不敢随便发朋友圈。

或者是生活上的卑躬屈膝,领导衣食住行的一切小习惯都注意到,比赛时给领导无限传球助攻,打麻将时无限给领导点炮,甚至要把“床上功夫”做好,伺候好领导的下半身。

亦或者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熬和耐心,在一眼望得到头的工作中,等到自己变成资历最老的那个,终于排队获得那么一官半职。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牺牲显然太大,明显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家庭关系和社交活动。

现实中,绝大部分事业心没那么重的人,不再专注于事业成就和阶层的继续上升,而是希望把精力放在“经营家庭”和“享受生活”上。

所以从金字塔的第6层开始,人们开始出现“追求事业”和“边缘化”的分化情况。

一小部分人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事业上,继续向金字塔的第5层冲击。

大部分人开始放弃晋升金字塔第5层的打算,转而寻求“稳固阶层”的可能性,一面回归家庭和享受生活,一面尝试让自己和后代稳固在金字塔的第6层,不从中产阶层跌落下去。

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当高速发展的阶段结束后,体制内重新成为了“香饽饽”呢?

从阶层跃升的角度讲,体制内的晋升难度是远大于体制外的,熬资历也非常劳心劳神,不利于向金字塔的第5层上升。

但从“巩固阶层”和“兼顾生活”的角度讲,体制内是最容易的路径,除个别岗位外,体制内的生活节奏较慢,无需担心“中年危机”带来的谋生和阶层跌落问题,教育医疗养老优势也有助于子女的阶层巩固和提升。

金字塔的第4层,也就是社会中的精英中产阶层,是普通人理论上能爬到的最高层级。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达到这一层,就需要努力之外的东西了,极少数个例才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

比如,你进入社会后运气极佳,加入了“马爸爸”的初创公司成为得力干将,马爸爸晋升上流社会,你也积累功劳做到了大厂高管。

比如,你智商奇高天赋异禀,读博和青教期间发表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一众学阀的封锁下脱颖而出自立门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科学家。

再比如,你莫名其妙得到了一位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它愿意无条件作为贵人支持你的一切,让你一路攀升成为社会精英。

可以看到,普通人想进入这个阶层,努力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更需要命中注定老天爷砸脸,成为那个被选中的“天选之人”才行。

所以普通人对跃升到这个阶层一般不报期望,即使是名校毕业,以追求事业为重心的人,达到第5层的“小有成就”就算不错的了。

有些普通人可能希望成为这样的“精英人士”,但是能力和运气有限,设置了过高的目标难以达到,导致沮丧和挫折。

从金字塔的第4层开始,“家庭背景”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跻身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一般都有家庭背景的助力。

比如,父母是大企业的老板,子女可以很轻易的去海外名校镀金,毕业后加入自家的家族企业,成为让人羡慕的大厂高管,跻身社会精英的行列。

比如,家族中有大量学术界的教授和学阀,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就竞赛论文傍身,通过自主招生等路线进入名校,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安排下一路顺风,拿到大学教职和各种title。

再比如,父母亲人有大量体制内人士,孩子只要能通过“逢进必考”的独木桥,就能在安排下步步高升,达到足够高的职位。

不得不说,投胎才是最大的学问。

金字塔的前三层是真正意义的上流社会。

当社会度过高速发展的年代后,这个层次就和普通人没啥关系了,只有依靠家庭背景的助力才能跻身于此。

普通人很难接触到上流人士的工作生活,只能通过马爸爸、王爸爸这些上流社会中抛头露面的“小人物”,对它们有些许的了解。

为什么有“富不过三代”的俗语?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周期律”?

从阶层的角度讲,普通人无法进入上流社会,上流社会呈现高度的亲人世袭,也就是代代相传。

第一代有着出色的能力和全面的社会认知,再不济也有三板斧和两把刷子,实现开疆拓土的过程。

第二代在第一代的栽培下,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基层冷暖和开疆拓土的过程,但耳濡目染的受到很多熏陶,仍然可以保持不错的能力,谨慎的驾驶小船不翻。

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更久后,上流社会的继承者们成长于富裕殷实的环境,在周边人的阿谀奉承中长大,不接触社会基层和平民大众,其能力和见识开始明显下滑。

最后从某一代开始,继承者的能力驾驭不住小船,频繁作出不当的决策,让企业和社会掉进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辉煌的企业历经几代后,开始明显衰退甚至破产,古代王朝只需几十年的时间就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说完阶层跃升的“秘诀”后,接下来聚焦到金字塔的4、5、6层,也就是中产阶层群体。

之所以聚焦到这个群体,是因为很多社会现象与这个群体息息相关。

而且有时间精力上网冲浪看文章视频的人,大多属于中产群体,自然也最关心这部分内容,做题家们就属此列。

对于上层社会人士来说,它们掌握社会运转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它们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阶层地位,消除那些可能影响自身地位的因素。

现实中,上层人士会选择“远交近攻”的做法:

一方面,努力改善金字塔底层人群的工作生活,拓宽底层人士阶层跃升的渠道;

另一方面,对中产阶层进行限制和约束,堵住中产阶层进入上流社会的通道。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底层人群距离上流社会很远,只要社会能保持平稳的运行,一般不会影响上流社会的利益。

而且底层人群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温饱不愁,衣食无忧,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底层人士就会安居乐业。

但是,上流社会必须要满足底层人群的基本需求,否则在物质匮乏的倒逼下,底层人群容易“豁出一切”,导致金字塔的重构。

所以无论历史还是现在,上流社会都会努力改善底层人民的现状。古代会丈量土地分发给农民,现代积极开展扶贫,设置救济金,确保就业稳定……

相比之下,中产阶层距离上流社会更近,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如果存在上升通道,必然会有大量中产跃升到上流社会,挤占原有上流人士的蛋糕,甚至把他们挤出上流社会的行列。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上层社会采取“堵”的策略,关闭中产阶层向上流社会的通道,只允许极个别“幸运儿”进入上流社会。

中产阶层虽然不掌握生产资料,但和底层相比有一定的积累,比如良好的学历,白领工作岗位,房贷车贷等。

可无论是中产阶层拥有的东西,还是中产阶层本身,都依赖上流社会赏饭吃。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企业老板雇佣,你的学历还有多大用处?你的房贷车贷还的起吗?

这导致了中产阶层的“软弱性”,即使利益得不到满足,中产人群也不会作出“豁出一切”的行为,担心自己一时冲动,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反而失去的更多。

中产内部也会呈现“原子化”和“一盘散沙”的特征,都寄希望于有“出头鸟”争取利益,自己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捡现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出头鸟都没有,大家都“逆来顺受”。

这都让“堵中产”的策略起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不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层人士“堵”的策略,让社会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用社会福利、权益保护、奶头乐等,降低普通人晋升和维持中产阶层的门槛,并让中产阶层丧失继续向上爬的动力。

前面说过,从金字塔的第6层开始,中产人群会出现“追求事业”和“边缘化”的分化,一小部分人继续向更高的阶层努力,大部分人则会选择“回归家庭”和“享受生活”的做法。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的事业心没那么重,当物质财富能够满足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遣的需要后,人们的重心将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需要”,比如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兴趣爱好的满足,等等。

这会让中产人群诞生一种“小富即安”的思维,对于更进一步的阶层跃升兴趣不大,对上流社会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上流社会能利用好这种“小富即安”的思维,降低普通人进入中产阶层的门槛,再辅以“奶头乐”的满足,就能实现“一箭双雕”,既满足了普通人的需要,又维护了上流社会的地位。

至于剩下的一小撮事业心重,想继续往上升的人,问题不大。

那些老天爷大招砸脸的“天选之人”,只是极特殊的个例,一般不会对上层社会的利益分配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天选之人”想拦也拦不住。

那些争做卷王的人,在晋升过程中极度依赖企业老板赏饭吃,离了企业老板自己的事业就没了,上流社会很好拿捏它们,让它们站在打工人的对立面,成为“作妖者”、“工贼”和“公知”的存在。

在这样的社会中,普通人跻身中产的难度大大降低。

即使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从事服务员、流水线工人为代表的低端体力工作,也能过上初级中产的生活,满足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遣的基本需求。

维持中产的难度也不高,只需家庭中的青壮年正常工作,就能让整个家庭持续过上中产生活,退休后的养老金也能维持一个不错的生活质量。

社会中充斥着“娱乐至死”的氛围,普通人一边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消费,一边沉浸在快乐中得到刺激和满足。

如果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想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样的工作生活很不错,没有继续向上爬的必要。

至于沉浸在“奶头乐”中无法自拔,沦为“无用阶层”的问题,那是思想者关心的东西,大部分人没那么居安思危,能乐呵满足就行。

第一条路线的盲点在于,在生产力不够高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普通人晋升和维持中产的门槛,上流社会需要向普通人出让一部分利益。

比如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工作时长的让步,社会福利的保障,垄断的遏制,甚至用直接发钱的方式刺激消费。

当然了,对于上层人士来说,这种利益的出让只是洒洒水而已,相当于吃了一整盘的牛肉,把肉渣施舍给别人。

不过现实中,上层人士一般是连“肉渣”也不愿牺牲的,如果缺乏倒逼机制的话,社会会逐渐走向第二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加强底层人群和中产阶层之间的竞争,让人们忙碌于工作生活的奔波中,没时间“胡思乱想”。

本质上,这种做法是加强无产者之间的内部竞争,无论是底层还是中产,都不掌握生产资料。

实现这一点也很容易,只要采取和第一种策略相反的操作,大幅提升普通人获取社会资源的难度,抬高大众晋升和维持中产的门槛即可。

比如,加强考试筛选,提高就业难度,延长工作时间,降低社会福利,抬高房价,放慢工资增长的速度,等等……

这样,普通人为了争夺少得可怜的社会资源,被迫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将“成为卷王”和“向上爬”视为人生的全部,只有这样才能晋升和维持中产地位,满足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遣的需要。

由于在激烈的考试选拔和职场竞争中筋疲力尽,人们无暇顾及其它的东西,上流社会的地位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能趁普通人竞争的时候拿走蛋糕,普通人努力的更多,得到的更少。

“房价太低不利于奋斗”这句话,其实有它的道理所在。

只有房价足够高,人们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挣首付还房贷上,否则就要胡思乱想,开始关心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了。

在这种“内卷竞争”的环境下,中产阶层会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

一方面,中产人士在和底层人群的激烈竞争中难以招架。

一大票底层家庭的孩子,为了晋升和维持中产阶层,学习上寒窗苦读,职场中996拿命换钱,还会感谢公司提供了无偿加班的机会,让他们扎根在了城市,卷中更有卷中手。

由于普通人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当大量底层人士完成到中产阶层的跃升时,也意味着很多中产人士重新跌落回底层。

比如35危机下的打工人,有工作时可以晋升和维持中产地位;可年纪大了被输送到社会后,如果没有足够积蓄和其它收入来源,它会瞬间从中产跌落到底层。

即使有的人拼尽全力,成功让自己一辈子维持住了中产地位,可他的子女呢?

一对县城出身、名校毕业的夫妻,通过努力学习和996打工,花费所有的积蓄,在大城市买下了一栋郊区的高层,成为城市中产的一员;

可如果这对夫妻的孩子没能像他们一样考进名牌大学,重复寒窗苦读和996打工的路,这个孩子大概率回到县城定居,或者在大城市当耗材,他的父母为了买房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没有原始积累留给他。

结果,这对名校夫妻一辈子的努力付之东流,孩子重新跌落回他爷爷奶奶的社会阶层,从头再来。

另一方面,中产人士在工作压力和阶层固化下茫然失措。

除了无偿加班和通勤带来的身体劳累外,“工作压力”、“职场PUA”、“开会太多”、“推诿扯皮”等职场糟粕更加致命,有些人恨不得自己去送外卖开滴滴,至少没那么累心。

而且在缓慢的升职加薪和过高的房价面前,这样的劳累感受不到什么意义,似乎是在苦熬日子,能过一天是一天。

打工人只好把上班分成午休、晚休、下班、双休、节假日、领工资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边摸鱼工作,一边期盼着这些时间节点快点到来,好抵消上班如上坟的心情。

下班后的某些寂静的夜晚,白领们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好累,我emo了,我撑不住了……

最终社会到了某个阶段,中产人群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古怪行为”:

有的人干脆破罐子破摔,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舒服怎么来,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为“佛系”和“躺平”。

有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卷不动了,被职场输送到社会上去,媒体鼓励它们“灵活就业”和“脱下孔乙己长衫”。

有的人决定让这种痛苦到此为止,不传递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让媒体不断反思和痛批“生育断崖”的问题。

有的人焦虑孩子长大后的境遇,只好对孩子拔苗助长,为孩子守住中产阶层做最后一搏,媒体说“鸡娃”行为不可取。

有的人不想逆来顺受,甘愿做出头鸟争取权益,媒体说“整顿职场”不可取,年轻人要踏实工作。

有的人不消费不买房,只攒钱存银行,媒体鼓励扩大内需,支持房地产软着陆。
……

媒体似乎非常负责,给各个社会现象都贴上了简明扼要的“标签”,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这并没有解答人们心中的困惑,究竟是自己不努力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正文 很无名少年​
ijinma.com